精煉油設備的制造工藝與材料選擇
一、核心制造工藝
精煉油設備的制造需結合油脂精煉的物理化學特性,通過模塊化設計、精密加工與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高效生產。其核心工藝包括:
模塊化設計與集成
根據精煉流程(脫膠→脫酸→脫色→脫臭→脫蠟)將設備劃分為獨立模塊,如脫膠罐、堿煉鍋、脫色塔等,各模塊通過法蘭或快速接頭連接,便于安裝、維護和升級。
精密加工與密封技術
關鍵部件(如脫臭塔、換熱器)需采用數控機床加工,確保尺寸精度≤0.05mm,減少介質泄漏風險。
密封結構采用雙端面機械密封或磁力密封,配合耐高溫氟橡膠O型圈,可承受265℃高溫和5kPa真空度,避免蒸汽或油脂泄漏。
熱交換與節能設計
脫臭工序采用板式換熱器或螺旋繞管式換熱器,通過逆流換熱將蒸汽消耗降低至300kg/噸油(傳統設備約420kg/噸油)。
脫色工序的捕沫器設計為多層波紋板結構,可回收95%以上的白土粉塵,減少原料浪費。
自動化控制技術
集成溫度、壓力、流量傳感器與PID控制系統,實現關鍵參數的實時監測與自動調節。例如,脫酸工序通過在線酸值檢測儀反饋數據,自動調整堿液流量,確保中和反應完全。
部分高端設備配備故障診斷系統,可提前預警設備異常(如軸承溫度過高、真空度波動),降低停機風險。
二、材料選擇與性能要求
材料選擇直接影響設備壽命、耐腐蝕性和食品安全,需根據介質特性、溫度壓力條件進行針對性選型:
接觸油脂部件
不銹鋼304/316L:適用于脫膠、脫酸、脫色等工序,耐氯離子腐蝕(如鹽水脫膠工藝),使用壽命達15年以上。
食品級鈦材:用于脫臭塔內件,可耐受265℃高溫和酸性氣體(如FFA蒸餾產物),避免金屬離子污染油脂。
哈氏合金C-276:針對高酸價油料(如米糠油)的精煉,在120℃、pH=2的強腐蝕環境下仍能保持穩定。
結構支撐部件
碳鋼Q345B:用于設備外殼、支架等非接觸部位,通過噴砂處理(Sa2.5級)和環氧富鋅底漆(干膜厚度≥80μm)防腐,成本較不銹鋼降低40%。
玻璃鋼(FRP):用于脫臭塔的保溫層,導熱系數僅0.035W/(m·K),可減少熱量損失20%。
密封與襯里材料
聚四氟乙烯(PTFE):作為脫膠罐攪拌槳的襯里材料,可耐受80℃熱水和堿性環境(pH=12),摩擦系數低至0.04,減少能耗。
橡膠襯里:采用丁基橡膠(IIR)襯里堿煉鍋,可隔離氫氧化鈉溶液與碳鋼基體,耐化學腐蝕性優于天然橡膠3倍。
特殊工況材料
低溫鋼09MnNiDR:用于脫蠟工序的冷卻盤管,在-15℃環境下仍保持韌性,避免冷脆斷裂。
蒙乃爾合金400:針對動物油精煉中含硫雜質(如H?S)的工況,耐均勻腐蝕速率≤0.025mm/年。
三、工藝與材料協同優化案例
全連續式大豆油精煉線
工藝創新:采用“間接式內外加熱法”,通過螺旋繞管式換熱器實現蒸汽與油脂的逆流換熱,熱效率提高40%。
材料升級:脫臭塔內壁噴涂碳化硅(SiC)涂層(厚度0.5mm),硬度達HV2500,可抵抗白土顆粒的磨損,延長設備壽命至10年。
動物油精煉設備
工藝改進:在脫酸工序后增加“冬化過濾”模塊,通過低溫結晶(5℃)和板框過濾機分離飽和脂肪酸,提高成品油透明度。
材料選擇:加熱盤管采用310S不銹鋼(含25%Cr、20%Ni),在280℃高溫下仍保持抗氧化性,避免傳統碳鋼盤管易結垢的問題。
小型間歇式精煉設備
工藝簡化:合并脫膠與脫酸工序,通過“酸化-水化-離心”一體化設計,縮短單批次處理時間至4小時。
材料降本:設備主體采用碳鋼+玻璃鋼復合結構,內層玻璃鋼厚度3mm,外層碳鋼厚度5mm,成本較全不銹鋼設備降低60%。
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,歡迎致電鄭州企鵝,電話0371-63388876。